新时期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
云南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国际大通道”等机遇,实现了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云南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发展格局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讲,云南发展旅游业有几个明显优势和特点:
一是旅游资源禀赋好、多样性强、聚合度高。云南的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品位都很高。除了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三个世界遗产之外,在云南这片海拔从76.4米到6740米的地域上,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既拥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又有茂密苍茫的热带雨林,还有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及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在人文资源方面,云南有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节日、民族服饰和村舍建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各种旅游资源实现了高度的聚合,几乎每一阶梯国土上,都有一个或数个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其间。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为云南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资源基础。
二是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良好。云南四季如春,无霜期长,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与全国许多地方因气候制约,在一年之中只有半年或者几个月适宜发展旅游业不同,云南可以全天候地发展旅游业,这是云南一个很大的优势。云南生态条件很好,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王国”的美誉,是我国国家自然保护区最多的省份,西双版纳拥有地球上为数不多的热带雨林。云南森林覆盖率达到47.5%,全国排名第三,林地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64.7%,此外云南还有大片的天然湿地、草场。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云南民风淳朴,各族人民善良、热情、好客,这为发展旅游业营造了很好的人文环境。
三是发展基础好,软件和硬件都有明显改善和提升。云南是旅游业发展最早起步的省份之一,1995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云南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发展旅游业形成了高度共识,全省上下普遍把旅游业放到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把旅游业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工作,形成了浓厚的旅游业发展氛围,这为云南旅游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同时,云南旅游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软硬件都有很大改善。截至2009年,云南机场数量达到12个,在全国位居前列,航线达到236条,并初步形成了辐射国内大中城市的干线网络和以昆明为中心、连接省内与周边省际的支线网络,以及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和地区的航线网络。云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12公里。此外,云南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接待服务体系较为完整,为新时期云南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云南正在通过大手笔投入、高水平规划、大项目建设来推动云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西双版纳通过引入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将其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实实在在变成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为其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这也给全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四是云南旅游业发展面临着特殊的机遇。其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给云南旅游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务院41号文件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以培育,为云南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其二,刚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批国内著名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将为云南旅游业乘势而上提供新的重要条件。其三,云南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相互往来日益频繁,同“泛珠三角”省区市的交流合作更加紧密,特别是把云南建设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国际国内平台。
总体看,云南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基础,特殊的机遇。在国内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指引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在看到云南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研究认为,云南旅游业发展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一是推动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二是推动地方性旅游企业进一步向国内知名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发展;三是推动相对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向旅游要素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合理的方向发展;四是推动培养一大批旅游服务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