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茶马古道(滇藏进,川藏出)
常常在午夜来临之后掩卷,静静地聆听许巍的歌,思绪有如喧嚣的河流,在黑暗的空间里咆哮而来;也常常在阳光前面醒来,感觉窗外薄凉的晨风轻拂,任由天光一点点亮起,将残留的睡意蒸发。
有没有一天入梦,不是为了那些美丽文章里迤俪的故事或者灵魂深处某种不甘的追寻,而是为了一个可以预见的快乐行程?有没有一天醒来,不是为了深睡后莫名的倦怠和必然要面对的醒来的一天,而是为了一个可以预见的快乐行程?
总会有的,我知道。
总会来的,我知道。
我想告诉你的,是关于自由和梦想,关于一个女子看到想到和体会到的一切。
线路摘要:重走茶马古道(滇藏进,川藏出)
根据以往的经验,国内部分,包括食宿费,车票及其它不可预见费用在内,我每次长途旅行中平均每天的开销在190元至220元,按每天200元计算,两个月计12000元。
旅行装备:
大背包60-70升,小背包20升,背包罩,驮袋,背包绳,登山鞋,登山袜(4双),登山杖,沙滩鞋,帐篷,羽绒睡袋,防潮垫,帐篷,冲锋衣裤,羽绒服,抓绒衣裤,内衣裤,快干衣裤,帽子,手套,运动太阳镜
日用品:个人洗漱用品、卫生用品、防晒霜
食品:压缩饼干,巧克力,奶糖,其他方便食品。
药品:感冒,消炎,肠胃,抗高原反应药,外用药
书籍:相关旅行书,地图册,笔记本
保险:上优保网上买的“昆仑祥云高原特定疾病医疗保险”一份,额外又选择了一份含有医疗保障的“旅游意外保险”。
攻略: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不管这个世界发生着什么,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还一直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淳朴和美好。
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原住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脉一样,不卑不亢,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与自然和谐地并存。而我,只能仰视他们、欣赏他们、赞美他们。
这里能够给你一种力量,一种新的价值观,一份祥和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一条路总能将你引导进一个世界。茶马古道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和神奇深厚的人文内涵,不仅将我带回那远古的文明和旷世罕见的大自然,还将我不断地引向内心渴求的目的地。
正如中国茶马古道的研究学者李旭的话那样:“每次踏访茶马古道的征程,都是一次找死的旅行。茶马古道超乎寻常的艰险,沿途那壮丽的大自然,可以使你发现自己身上巨大的勇气、力量和忍耐,可以使你的灵魂得到升华,可以确证你生命的真义。”
探险茶马古道,我将采用长途客车、联合包车、搭便车,骑马和徒步等方式综合完成。热爱旅行的人,会把尝试不同的交通工具作为旅途中的一大乐事,车厢的拥挤、语言的不通、路途的颠簸,都会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随时间的发酵而变成甜美的回忆。
住宿方面,可以住旅店,兵站和道班,对住宿标准没有要求,只要安全,其它都可以克服。别人能住的地方我也可以住。在没有人居住的地方露营。
易武, 景洪,思茅,普洱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
提到普洱茶,易武应是一段无法逾越的历史。尽管在古典文献里,易武并未被纳入“六大茶山”的范畴,但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举足 轻重的地位,却是无法回避的。清道光年间, 当倚邦、莽枝等茶山逐渐衰退之际, 易武茶山迅速崛起,成为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 生产地和茶马古道之源头,从而开创了普洱茶的易武时代。 因此, 易武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为了普洱茶史的一个转折点。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地域广大,辖一市九县,有人口240万人,面积45385平方公里。思茅地区地处亚热带,境内山峦叠嶂,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穿越其境。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世界茶树的发祥地。 思茅地区的种茶历史悠久,境内至今还自大片保护良好、种类齐全的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和茶园。思茅地区与西双版纳州地域相连,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同一辖制,同为中国名茶----普洱茶的原产地。普洱茶就因古代两地的茶叶都运至思茅厅的普洱府所在地进行交易而得名。思茅地区山高、湿热、雾大,利于茶树生长,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是也。
普洱是著名的茶乡,普洱茶因它而得名。
在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内,如今仍保留有几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塘的茶马古道遗址,即属“普阳八景”之一的“茶庵鸟道”。二是位于磨黑镇庆明村孔雀屏的官马大道遗址,该遗址穿过孔雀屏寨子直到寨后的五里箐头,保存较为完好。另外,从五里箐到原把边乡芭蕉林村,其间也有保存较好的古道路段,曾多次有人到那里探访。三是位于同心乡的旱季茶马古道遗址。
大理, 剑川, 丽江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这一段,过大理,漾濞、剑川,到达丽江。西双版纳的茶叶在大理下关被制成专供藏区的边茶,由马帮运送北上。这段线路沿途在滇西平原,坝子间穿过,所经的地区是多元文化重叠交融之地,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滇西北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影响,使当地的白族、纳西族借鉴吸收了大量的汉、藏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在剑川县,有一个古镇与马帮的命运紧密相连,它因马帮的兴起而兴盛,因马帮的衰亡而衰落,这就是著名的沙溪古镇。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蕴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宋时期,沙溪就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交通枢纽,每天有成百上千的马帮队伍从这里穿过,加上大理国石窟的开凿和兴教寺的兴建,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集散地、马帮文化中心和大理国佛教文化中心。
寺登街是沙溪的核心,是茶马古道上商贸交易的地方。远远望去,这里古树掩映,瓦舍人家古朴清幽,“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秀美而典雅。这就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沙溪寺登街。2001年10月11日,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寺登街集市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依然保持当初的布局,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寺登街原称 “南塘”,明末因兴教寺而名,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思是地方。位于兴教寺旁边,呈四方形的街巷,这就是寺登四方街名称的由来。
丽江古城,又称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海拔2416米,面积约3.8平方公里,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丽江古城,纳西语称‘依古芝",意为金沙江江湾中的集镇,又叫"巩本芝",意为仓库集镇,由此可知它是以经济交往为主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丽江古城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古城中现有保持明清建筑特色的民居三千多幢,《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述的"居庐骄集、萦坡带谷"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些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的功能,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城内家家户户喜爱种植花木,摆设盆景,又使古城享有"丽郡从来喜植树、山城无处不飞花"的美誉。丽江古城平民化的纳西民居建筑群,以及至今仍生活在其中的近三万纳西族居民和以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为代表的独特文化,构成了丽江古城一幅幅纳西族的风情画卷。
白水台,虎跳峡,石鼓镇,巨甸,维西,白济讯,德钦,进梅里转山道,
白水台是云南西北的少数民族——纳西族的发祥地,古老神秘的东巴在此孕育。
从白水台经过号称“长江第一湾”处的石鼓镇,沿金沙江北上,在古渡口巨甸到达鲁甸,然后继续前行到达维西保和镇。这条路线是云南境内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的一段,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了这一路线的部分地段。马帮过维西保和镇后,接着前行至澜沧江边沿江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到德钦后再从溜筒江村过溜索进藏。
丙中洛,察瓦龙,察隅
从察瓦龙西去察隅,是值得选择的极具魅力且富有挑战性的路线。如果能够跟随马帮或当地村民一起走完这段路程,除了能够时刻体验山川之美和人生之痛之外,更会在与当地人的共同行走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从察瓦龙西去下察隅要翻大小不等的五座雪山。古道上气候变化无常,经常要穿越无人地带。
必须在每年的5月~10月间通过,其余时间大雪封山。从云南贡山丙中洛乡五里桥开始徒步半月或20天左右不等。
路上没有住处和食店,所以要充分备足装备给养和药品。如果不怕脏和捱出胃病,可以吃当地老百姓的食物。大多以粘粑酥油为主。需自带睡袋帐篷或塑料薄膜。
然乌, 波密, 林芝,加查, 乃东, 拉萨
茶马古道的这一段经过了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这两个地区与大多数藏区寒冷、严酷的自然环境不同,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其中位与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的山南地区农业发达,有“西藏粮仓”之称。在这条路上行走,大河的阻隔,不期而至的泥石流、山体塌方,需要小心提防。
拉萨,江孜, 亚东, 返拉萨
从拉萨到江孜,要跨越雅鲁藏布江上的曲水大桥,登上冈巴拉山口,面对碧波映天的羊卓雍湖。低达古城江孜时,可以观瞻抗英遗址——宗山炮台和白居寺内被誉为西藏独一无二的“万佛塔”。 拉萨,江孜, 亚东这条线路的目的地在喜马拉雅山背后的印度,尼泊尔。因为已经设计在樟木出境至尼泊尔,故此条线原路折返回拉萨。
拉萨, 当雄, 那曲, 丁青, 类乌齐, 昌都
昌都到拉萨这条茶马古道与国道川藏北路重合。从昌都开始,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那曲,当雄,抵达拉萨。昌都镇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临金沙江、澜沧江,西进的茶马古道川藏北线与南上的茶马古道滇藏线在此汇合。从昌都到类乌齐这段,风光异常美丽。丁青、巴青,索县在历史上属于“三十九族地区”地势高耸但非常平坦,草场辽阔。旧时的夏季时节,往西藏内地之间的官员公差也会选择此道。
左贡, 芒康,巴塘,理塘
芒康县城,就是进入西藏后的第一个县城,海拔为3780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此区域近几百公里的范围内呈平行竟流之势,构成所谓“两壁夹三江”的三江地区,境内层峦叠嶂,多峡谷,地形复杂,川藏南线和滇藏线便在芒康会合。从芒康出发,首先是跨越蜿蜒的澜沧江,翻越东达山,海拔超过5008米。从高入云天、白雪皑皑的山口极目远眺,川藏公路和澜沧江似两条晶亮的丝带,在千山万壑间,时隐时现。
芒康以丰富多彩的民歌、舞蹈和藏戏闻名于世,这里盛产苹果
金沙江边的巴塘县翻过海子四布的海子山(4700米),翻过垭口就到了理塘,国内最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
康定 , 泸定
过去从雅安到泸定要翻越高过万丈的二郎山,路途十分艰险。那些身背一两百斤茶包的人们,要徒步走到康定,泸定,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期入藏考察的刘曼卿这样描述过:“自雅至炉则万山丛脞,行旅甚难,沿途负茶包者络绎不绝,茶一包重约二十斤,壮者可负十三四包,老弱则仅四五包已足。肩荷者甚吃苦,行数武必一歇,尽日仅得二三十里。”
泸定境内的茶马古道历来有大路、小路之分。大路主要是骡马驮运大宗货物的通道,最早开辟于汉代的大路为兴隆飞越岭——沈村——德威——摩岗岭——磨西——雅加埂。飞越岭海拔2830米,雅家埂海拔3948米,还算是大雪山脉和邛崃山脉较低部位,相对较易翻越。当时沈村为贸易中心,派兵打仗也走这条路。清康熙四十五年建成泸定铁索桥,打箭炉(康定)形成贸易中心之后,增添了一条分路,即兴隆——冷碛——泸定桥——烹坝——回马坪——冷竹关——黄草坪——大岗——头道水——柳杨——打箭炉。大路运输的物资除油米布糖酒外,主要是产自雅安、荥经一带的茶叶,称大路茶。即使号称大路,从冷竹关翻大岗山的路也十分狭窄、艰险。俗语说:“跳蚤也可以把人蹬下崖子去。”至今这条道路的残迹看来仍不免触目惊心。
小路完全是用人力背运货物所走的险而近的道路。总的线路是从天全经岚安、马鞍山到大渡河和打箭炉。清廷在泸定桥设巡检司,“设兵于桥东西两岸,盘查过往行宄。朝夕启开封锁,稽查更甚严密”。规定凡进打箭炉茶包,一律需通过桥关验引,无引或引茶不符都是违法,要受到处罚。小路路面窄,不通行骡马,最初茶包只能竖着背,经整修后才能横着背。背之前将茶包一层一层重叠,用竹签贯穿,再用细篾编成背带,套在两肩上。这条路上运送的茶叶大都产于天全,称小路茶。其实直到解放前,不管大路小路都有人背茶,人称背子或背二哥。大路上骡马歇的店叫脚店,背子们住的店叫客店。
坐落在大渡河边的泸定县因泸定桥而广为人知。泸定桥又称“皇桥”,是最早出现在大渡河上的桥梁,即使它不因红军抢渡大渡河而出名,也会因本身的建造精妙而让世人倾倒。13根百米长的铁索贯穿东西,铺在上面的一条条3米长、10厘米宽的横桥板极富韵律感,连接横桥板的主道板又让人感到安全踏实。无论是走在桥上还是从岸边纵览整座桥的全貌,都会有赏心悦目之感。走在桥上,随着铁索桥的下坠弧度而上下起伏,能体会到人与桥之间的和谐与舒适。从远处望去,桥头两端东低西高,铁桥呈显飞舞之姿。加上条石砌成的桥台,飞檐翘角的桥亭,随风叮当作响的铜铃,使这座桥不但有实用价值,更给人一种气派宏大的美感。至今我们也难以想象,300年前,人们如何在这么一个没有公路、不产生铁的地方,大浪滔天的河上建成这样一道桥梁。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名山, 雅安, 成都
名山县的蒙山茶起源很早,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茶树栽培地之一,这里不但出产专供皇室的贡茶,而且是过去茶马互市中边茶的主要生产基地。所谓边茶就是专门用来跟藏族人民交换马匹等物质的茶叶,其品质较为粗劣,远远不像专取嫩芽的蒙顶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之类那么讲究、细致,大都是选用比较老的叶子烘焙而成。过去连发酵的工序也省略了。因为在背夫背着茶叶穿山越岭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日晒雨淋,茶叶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等于发酵了。名山所属的雅安地区过去与藏族有着很深的渊源。据史书记载,早在唐宋时期,藏汉民族就在此地相互交换茶叶和马匹,逐渐形成历史上重要的茶马互市大市场。藏区不产茶叶,但正如南宋人阎苍舒所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续文献通考》卷二二)藏族人民所需的茶叶大部分来自雅安、名山、荥经等地,雅安的茶号如沪裕昌、余孕和、夏永昌、义兴等,在藏区非常有名。
藏民族自唐朝以来,尤其以宋代为盛,源源不断地将畜产品、药材运来雅安地区,交换茶叶、丝绸、布匹等,至今这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可称之为“牦牛尾巴的故事”:
相传在唐宋时期,内地演戏最宝贵的道具就是用牦牛尾巴做的假发,价格昂贵。于是藏族人民翻越千山万水,来到雅安,用牦牛尾巴换他们所需的茶叶、布匹等,因而雅安形成了一个牦牛尾巴市场。牦牛尾巴藏语叫做“央阿”(yak—ang),所以雅安这一地名很可能就是藏语的音译。
雅安、名山一带的气候如谚语所说:天天下雨天天凉。正是这种多雨、温暖的气候适合茶叶生长,所以名山至今仍有1万多个茶园,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